專題研究丨低空經濟首次列入政府工作報告:在競合中謀共贏
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點之一,低空經濟備受關注。3月5日,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,“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”“積極打造生物制造、商業航天、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”。這是低空經濟首次列入政府工作報告。(點擊查看詳情:政府工作報告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,積極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)
據不完全統計,2024年有26個省份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發展低空經濟、通用航空。(點擊查看詳情:地方兩會熱議“低空經濟”,萬億級產業蓄勢起飛)低空經濟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,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,在工業、農業、服務業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。廣東提出,創新城市空運、應急救援、物流運輸等應用場景,加快建設低空無人感知產業體系;四川支持有人機無人機、軍用民用、國企民企一起上;山西推動通航全產業鏈發展,加快通航示范省建設;安徽加快合肥、蕪湖低空經濟產業高地建設……低空經濟熱,體現了各方對開辟新賽道、培育新動能的殷切期待。
有人說,“天上掉餡餅”只是一句戲謔的話,如今倒成了現實。上百公里陸島外賣閃送、200公里跨海速運新捕海鮮、城際“空中的士”40公里十分鐘速達,在一些地方已成常態。而且,作為新興產業,低空經濟具有天生的數字經濟基因,可充分享受信息化、網絡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發展的紅利。但低空經濟的發展歷程中除了餡餅、紅利,必定會有陷阱、曲折,可能還不少。應該從競爭、合作、風險等多角度看待機遇和挑戰。
競爭角度,在科技助推下,我國無人機銷量已占全球70%的市場份額。這是未來低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。同時,我國還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。多地緊緊圍繞當地產業資源優勢,推動低空經濟的活力快速與產業資源發生催化反應。例如,深圳2023年無人機及產業鏈企業達1700多家,安徽蕪湖通航產業聚集產業鏈企業近200家并培育了不少細分領域的“單打冠軍”。我國低空經濟已在競爭中拼出領先優勢。
合作角度,低空經濟是多學科交叉、技術密集的高科技領域。以可載人的無人機即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(eVTOL)為例,其自主飛行、精準定位、遙感成像都需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撐。低空經濟市場主體,要想脫穎而出,必定要增強跨界資源整合能力,區域合作、跨業協同、全球眼光等等都缺一不可。低空經濟輻射帶動航空器研發、生產、銷售以及低空飛行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、飛行保障、衍生綜合服務等產業融合發展,更需要凝聚政府、企業、高等院校、科研機構、行業協會、產業聯盟、智庫等各方力量。在合作中謀共贏,推進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、人才鏈深度融合,是必答題。
風險角度,安全是底線、紅線,安全、可靠才有未來。風險評估、適航審定、適飛試驗、聯合監管、應急管理、事故處置……安全鏈條上的每一個風險點,都牽一發而動全身。應該從低空飛行航空器研發生產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、標準制定、運營管理等全環節入手,植入“安全第一”的強大基因。
今年1月1日起,國務院、中央軍委頒布的《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》正式施行,無人機產業進入規范化發展新階段,各項配套政策、規章規范也正逐步落地,低空經濟迎來新的“政策風口”。不盲目實施高投入,不刻意追求“高大上”,找準發力點,從實際出發,期待更多“天空之城”飛向未來,相信以無人機、eVTOL、飛行汽車、UAM(城市空中交通)為代表的“新通航”將成為璀璨的“中國名片”。
轉載:中國交通報